望江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情况调查

 二维码 68
发表时间:2009-05-19 00:00

望江县政协课题调研组

一、 基本情况

2004年起,地处皖西南边陲的安徽省望江县因穷思变,强势招商,全力构筑延纳各类生产要素的平台,加速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吸引了一大批外商。这些落户望江的企业,以独资为主,外向度高,呈现出不同于县内民营企业的特点,简单归纳起来,较为突出的有:

——浙商多。据统计,进入县经济开发区的77家工业企业,总投资79.3亿元,其中七成以上来自长三角两省一市特别是浙江。固定资产投资20个超亿元项目中,有15个来自浙江。在望江投资兴业的浙商多达100余人,投资量占到全县引资总额的55%。全县投资超亿元的高档剑杆织机生产线项目、年产12万吨彩钢板项目、以及10万锭棉纺扩建工程项目,全部来自浙资企业。望江正成为浙商投资的沃土。

——项目大。如,越宜酒业正式投产后年产黄酒能力达6万吨,将成为省内最大的酒类生产企业、全国一流的黄酒企业。越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投资10万锭纱厂的基础上,追加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粘胶纤维项目。一期项目建成后,年创产值就可达到10.26亿元,实现税金7000万元。以浙企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主导产业,2011年预期目标:实现总产值50亿元,税收2个亿。诚盛特钢总投资1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销售额70亿元。

——产业优。传统特色产业方面,浙企越宜酒业投资第一年就从望江农户手中购买了3万吨优质糯米作为原料,并表示“如果糯米质量不错,今后会进一步大批量购进”,在发挥和转化本地农副产品比较优势、提升附加值上做足了文章。而舒美特纱业、欧罗拉克服饰、浙江国际服装工业园等项目,将有效延长棉花产业链条,有助于形成强有竞争力的棉纺织产业集群,为促成中西部“棉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集群化。全县有纺织服装企业300余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余家,新兴能源及建材等企业数十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型能源等产业集群。其中由浙商投资的亮亮纺织、华瑞轻纺、新枫针织及色纱印染、翔鹤化纤织带、泰威服装等为龙头的全县纺织产业集群,从业人员逾万,年创利税超千万,制作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已形成多种终端成品系列,几十个品种,远销欧美,是省内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30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列入了“861”计划。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引领、拉动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巨变,重商、亲商、爱商,渐成全民共识。二是各类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明显增强,大量民间资本被激活。三是产业优化升级。一批传统产业得到提升,一批优势产业正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崛起。经济总量达到4年前的三倍。四是财税稳步增长,也达到4年前的三倍。五是县城扩容提质。20平方公里的大县城框架已经建成,县城功能和承载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今年3月,安徽省委原书记黄璜视察望江,鼓励发展成省内继马铜芜宜和池州之后第6个沿江城市。

二、是什么吸引了外商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望江,工业基础差,从交通层面上来看,没有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只有一条弯曲的省道还被长江隔断。从资源层面上看,没有能源矿产,连石头和建筑用的黄沙都要从外县购进。从政策层面上看,望江“老少边贫”的优惠政策都沾不上边。是什么让精明的外商,对传统意义上处于劣势的望江这样青睐,纷至而来抱团发展?

(一)有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县委、县政府坚持大开放战略,实施了7大系列28项综合改革,在各个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环节,压缩服务时限,提升办事效能,推动政府转变职能,重点服务好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与江浙沪相近相融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二是有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申报审批,建立健全绿色通道服务体系,通过县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以前一些一年半载都拿不到手的批件,现在不出门在政府的承诺期内都能办妥。三是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以信用为基础,政府讲诚信、企业按规则、个人守承诺正成为社会的风气。四是有重商安商的服务环境。政府实行全程代理和帮办制度,统一发放生活畅通卡和车辆通行证,对外商遇到的生产、生活及其他困难,都倾心尽力帮助落实。因治安和停水停电事故导致外来投资者无法挽回经济损失的,政府给予经济补偿。五是有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对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一律实行挂牌保护。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工程招标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都是公开透明、阳光操作,“领导干部不论是谁都不允许插手”。外来投资企业的各类投诉由县外商投诉中心统一受理,除进入司法程序外,所有投诉全部在5日内办结。

(二)有较为理想的产业承接平台。产业资源方面,望江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每年棉花种植达36万亩,产皮棉60余万担,“雷花”牌皮棉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是产粮大县,每年种植粮食70万亩,产粮30多万吨;是优质油基地县,每年种植油菜40万亩,产油6万余吨;望江河湖交错,水域宽广,可养水面45万亩,年水产品总量达5万余吨。这些对外商来说,都很有吸引力。浙江老总俞志达谈到当初到望江投资兴业,主要是考虑“利用好棉花资源以后,为整个集团整体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县城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县开发区规模不断壮大,配套功能和承载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基础日益夯实。省级望江经济开发区建成运作后,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亿多元,水、电等配套完善,“七通一平”已延伸到各企业。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原则,乡镇产业功能区、创业示范园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具特色。富商惠商政策方面,为鼓励外商在望江投资发展,政府每年从县级土地收益和企业税收所得中拿出一定比例,根据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缴纳税金和安排就业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外来规模工业企业可享受:所有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给予企业实缴所得税县级所得部分“两免五减半”,营业税、增值税县级所得部分“两免三减半”补贴优惠。2007年累计兑现优惠政策资金达到2238万元。

(三)有可预见的区位优势。望江与长三角一江相连,无缝接轨,是长珠闽的共同腹地。安庆被列入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后,宁安城际铁路及安庆长江铁路大桥、望(江)东(至)长江公路大桥、济广高速和沿江北岸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加快,将使望江承东启西,连南通北,水陆空立体交融,与杭州、武汉、南京、合肥、南昌等构成3小时经济圈,成为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黄金交汇,是东部沿海到内地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一位投资者告诉我们:席位有限,先下手为强。现在到望江投资,就等于抢占了未来物流和市场的先机。

此外,温和的自然气候,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市民素质,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雷池文化,长达65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15万亩原生态武昌湖,国家宏观调控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机遇等,对外来投资者都有着强烈的引力和诱惑。

三、望江打出了“三张牌”

(一)坚持解放思想,打出“政治生态牌”。 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首先是观念和机制方面要实现并轨,然后才有可能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说:解放思想要把自己摆进去。望江的解放思想就是先把决策者和主要执行者摆进去,从学习江西武宁等地破题,“望江发展靠什么,我为望江做什么”大讨论入手,以外出实地考查和讨论相结合为主要形式,深入开展“学浙江、引浙商,把望江打造成小浙江”活动,分批组织百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浙省委党校进行“学习研究浙江”专题培训,到江浙知名企业参观学习,不断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发展的环境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转化成推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一是通过解放思想,决策者和中间层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在观念上实现了无缝对接。县领导及所有乡镇和县直各部门的 “一把手”,对如何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推动本地发展,都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且独立成章,已汇编结集。二是通过解放思想,形成了具有望江特色的发展理念。适应才会发展,解放思想为先,创新观念为上;创新才能发展,招商引资为先,优化环境为上;兴工才可发展,工业园区为先,县经济开发区为上;建城才利发展,集镇建设为先,县城建设为上;规划才好发展,新城区建设为先,执行规划为上;和谐才是发展,干部带头为先,领导示范为上。这六大理念,在望江已经耳熟能详,有力地指导了发展。三是通过解放思想,明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找到了启动望江快速发展的“金钥匙”。工作思路就是突出招商引资主线,抓住改革创新、优化环境关键,围绕三大目标,做好四项工作,形成五大布局,发挥六大优势,培育七大产业群。“1234567”的发展思路,决定了望江的出路。四是通过解放思想,在全县形成了上下齐心谋发展、全民参与抓招商的政治新气象,一个县级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县乡村同频共振的良好政治生态,业已形成并发展为最核心也最宝贵的招商品牌。

(二)坚持改革创新,打出“安商招商牌”。2008年望江县《关于扎实开展“安商服务和项目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的意见》,关键词和主题仍然是招商引资。与之前的4个县委1号文件,既源出一脉,薪火传承,又更具体、更详细、更鲜明、更有力。这表明,望江坚持“安商推动建设,服务促进投入”,数年一剑,顽强拼搏,走过了“找商求商”到“招商安商”的必由之路,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商招商”时期,并向“选商安商”阶段前进。在现阶段,发展仍靠招商,重点抓好安商,安商就是招商。

在突出主线抓招商方面:将招商引资列为全县“一号工程”,建立县级领导带队、部门单位参与的招商工作新机制,集中人力、财力,开展组团招商、驻点招商、全天候招商,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组织化、立体化、常态化和规模化,以期达到以商招商聚变到裂变的理想效应。狠抓项目落户,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推进机制,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做到:问题解决到位、政策服务到位、资金投入到位、进度实施到位。围绕名企招大商,突出“规模和质量并重”,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投资强度高的项目,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特别倾斜和关注。

在创新服务抓安商方面:成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票收费”,强化“一站服务”,不断简化行政审批和办事程序、清理行政收费项目,使全县行政性收费从最初的2000万元减少到现在的600万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按潜规则办事等行为,基本做到了首问负责。以2007年为例,行政审批即办件项目达60%,承诺件在承诺期限内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93%,没有出现超时办结现象。改进行业作风,设立经济110,与外来投资者投诉中心合署办公,每年对28家窗口单位、32家重点企业进行明查暗访,对47个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行风建设进行民主评议。开展“安商服务、项目建设年”活动,出台《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责任,建立机制。对执行不力、工作不实的单位和个人,强化效能问责,限期整改。对安商服务的先进,给予表彰奖励。对各类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检查,帮助亮起“挡箭牌”,实行申报限次。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营造“爱商、亲商、扶商、富商”浓厚氛围,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外商发展的环境,促进落户项目加快建设,帮扶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安商招商影响。

(三)锁定浙江招浙商,重点打出“浙江牌”。盘点2007年度望江发展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有:浙江、浙商、浙企。6月起,县党政代表团三次出外,到浙江宁波、绍兴、杭州等地考察;拿出5个副科职位和县电视台4名记者、2名播音员岗位,面向浙江、安徽点名招贤。7月浙江省委党校“学习研究浙江”专题培训班迎来三批来自望江的中层领导干部,先后在浙江举办新闻发布会、项目推介会。之前,望江县委书记黄晓武到宁波市北仑区挂职两个月,遍访浙江各市,并带领望江高层和浙江多次互动对接。2008年元月,召开千人大会,发布《服务浙商宣言》,推出十大优惠举措,组建浙商沙龙,意在广招浙商……望江从最初的全国各地跑招商,到锁定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最终将浙江列为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重点,有序开展“学浙江、引浙商,将望江变成小浙江”活动,中间饱含曲折摸索的艰辛。

浙江与望江,相距仅300公里,地理人文相似。望江有棉有粮,错位优势明显,可承接浙江纺织等诸多产业。最重要的,浙江活跃的民营经济,政府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大力发展经济的意识,浙江开放、争先、包容、诚信的文化,尤其是创造“浙江奇迹”背后的“浙商精神”,正好是望江发展所缺少且必须的。从更深层面分析,望江打出“浙江牌”,主攻浙江招浙商,不是偶然。如果说,通过研读浙商,望江人终会破译浙江发达的密码。那么,普通民众对已在望江落户的浙商自发式普遍尊重,无形中会拉近望江和浙江的心理距离,为发展蓄积宝贵的人和之气。与之相对应的,投桃报李,浙商会在宜居宜业的环境中谋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长三角区域特别是浙江的一些产业优先向望江转移。发财和发展,是共赢的必然。

四、几点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指示: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总书记还告诫我们,“尤其要认清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道理”。结合望江发展这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

(一)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要突出重点,准确定位,做好结合文章。要把握泛长三角区域产业重点,明确企业主体,分析安徽资源特点,找准江浙沪皖经济圈角色定位。要立足自身优势,分工错位发展,做好结合文章。如纺织集群可着力培育成望江主导产业,沿江一带可延纳综合性港口码头、大型物流和船舶制造等关联产业,可利用本地优质粮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类的基础产业。

(二)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要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制定融入战略。建议研究、制订、启动泛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以项目和县级城市建设为载体,加快包括济广高速、望江长江大桥和沿江江北高速等在内的区域内交通建设速度,努力形成大交通、大市场、大开放格局。

(三)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要政策倾斜,松绑扩权,扶持县级发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和难点都在县一级。要给基层特别是县一级政府简政放权,建议将望江列入“10+2”扩权试点范围,让其享有主要包括计划管理、经费安排、税务办理、项目申报、用地报批、证照发放、价格管理、统计报送、政策享有、信息获得等方面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电话(传真)0556-7171004   电子邮箱:wjzx7171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