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化理念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维码 23
发表时间:2009-08-06 00:00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品牌、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科技进步等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县政协农业委员会组织县农委、县水产局、县粮食局、县供销社等部门于近期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整理如下,供领导参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基地建设:按照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划分原则,根据区域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现已初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已建成38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水稻核心示范区10万亩(每个乡镇集中连片1万亩);30万亩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棉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万亩;武昌湖13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泊湖3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蛋鸭年饲养量529万只,肉鸭年出栏量452万只; 10万只网箱养鳝基地。另外,白云棉业、中棉种业、联河米业、天河食品、宏艺农特等重点龙头企业都有规模不等的生产基地。

2、品牌建设:更新应用农业良种、种苗,推广规范化无公害种养技术。油菜重点推广“皖油18”;早稻重点推广“香两优68”、“T706”、“金优402”;单晚重点推广“两优培九”、“新两优6号”、“扬两优6号”,加快二期超级稻“P88S/0293”、“P88S/747”的试验、示范,双晚重点推广“丰源优299”、“金优207”;蛋鸭推广“绍兴麻鸭”,肉鸭推广樱桃谷鸭;规范使用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投入品,正确引导企业、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为创建名牌农产品打了坚实基础。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21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安徽名牌农产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转换认证9个。联河米业,东方米业生产的大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米”。新市油脂生产的“如意”牌食用植物油系列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油”,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3、龙头企业培育:全县现有白云棉业、联河米业、武昌湖渔业、天河食品、中棉种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今年又有7家企业申报市级龙头企业,有望增补市级龙头企业3家。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涉及粮食、棉花、水产、畜牧、蔬菜等行业和协会。

4、协会建设:全县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家,养鳝、稻米、生猪、养鸭、种子、木业、棉花、果蔬、莲藕、挑花等产业和具有优势的主要特色农业行业都已建立协会。农业主要行业各类农民经济人2006年备案在册1171人。

5、金融支持:去年先后两次推荐我县省、市级龙头企业和部分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参加省、市政府主办的银企对接会,年底重点龙头企业货款余额23010万元,但绝大部分来自农发行。

6、科技创新:联河米业成功开发富硒米;宏艺农特与安徽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实现“土虾子”人工种植;天河食品与安徽食品学院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产品成功打入中高端市场;网箱养鳝协会与华中农大、安徽农大合作,成功实现鳝苗大棚早育;网箱生态养殖技术评定为省级科技成果,已获安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市油脂成功应用无公害“双低”油菜籽脱皮、膨化、低温浸出新技术。

二、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因素

1、政策支持不够。农业部等八部委2000年就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省政府2001年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去年又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省、市两级都安排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到现在为止,我县还没有出台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政策文件,也没有安排发展专项资金。

2、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大,改变农民种植习惯难,无论是县里建设的基地,还是企业自建的基地,标准化程度均偏低,不能做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3、产品品牌不响。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市场的源泉,以品牌扬名,以品牌立市,以品牌兴县应成为共识。我县农产品加工品仍处在创牌阶段,市场影响力不大,更难谈上品牌效益,产品附加值低。

4、重点龙头企业规模不大。11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实际不超过4个亿,比其他地区一家省级龙头企业的年产值还少得多。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就弱,带动能力就差,市场占有率就低。同时,产业链条短,大多是农产品初级加工品。

5、农企利益联接不紧。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接仍停留在“订单”层面,农户不能分享企业在加工环节的利润,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如此,“订单”对农户和企业双方约束力不够,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企业所需原料的供应。

6、协会服务不优。行业协会能较好地解决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农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农业主导产业除油料外,都有自己的专业行业协会,客观地说,网箱养鳝协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他的协会几乎没有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是名存实亡,阻碍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7、融资渠道不宽。从重点龙头企业所获贷款来源看。主要来自农发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很少,大多数企业贷不到款,有生产能力,有销售市场,没有流动资金,企业做大困难。

8、企业法人素质不高。现有重点龙头企业绝大多数是“滚雪球”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科技创新、内控管理、战略企划等问题,企业法人都要面对,不用讳言,很多企业法人都感到困惑。

三、几点建议

1、出台政策。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机制,明确龙头企业在全县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金融支持领域,开展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工作,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2、科学调整区域布局,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合理调整布局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通过政府引导,切实发挥专业行业协会作用,完善农企利益连接机制,把农民自发式种植引导到规模种植、规范种植、合理布局上来,保持和提升我县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服务承诺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优惠;优化金融环境,大力协调银企关系,建立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鼓励公平有序竞争,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合理整合资源,培育企业集团,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要通过电视、报纸、农交会、农展会等多渠道宣传企业,宣传产品,千方百计做大做响品牌。

4、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抓住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的机遇,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力度,做好纺织服装、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启动企业法人培训工作。从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企业法人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法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政策,拓宽视野,把握市场,谋划发展;提高管理团队能力、生产经营能力、驾驭市场能力、投资决策能力,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知识支撑。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电话(传真)0556-7171004   电子邮箱:wjzx7171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