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大会发言:开展乡贤和孝文化研究  助力现代化美好望江建设

 二维码 110
发表时间:2024-01-17 13:11作者:县政协委员  徐叔华

乡贤是因出众的德行、才能、声望而被望江民众所尊崇的贤人,过往的他们是最美好的望江记忆,如今的他们更是富裕和美现代化望江建设的重要资源。面江枕山,旱不享水之利,涝尤受水之害,围垦前的望江从来算不上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地方。但世世代代的望江人生于斯、长于斯,耕作于斯、吟读于斯,参悟人生、日思进益,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史的星空上留下了许多耀目的光点:以59卷《资治通鉴纲目集览》闻名于理学界的王幼学,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吏科给事中王瑞,与《红楼梦》有同工之妙的杂剧《芙蓉城记》的创作者龙燮,崇文尚节、著《楚辞达》的鲁笔,方志名家檀萃,图书校勘家、钱币学家倪模,身居高位仍拥超高水准艺术造诣的倪文蔚、余诚格,还有黄梅戏艺术奠基人、《女驸马》、《天仙配》、《牛郎织女》等黄梅戏经典剧目创作人陆洪非,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教育家余书麟,以及许许多多为家乡父老所称颂的各行各业的翘楚。

望江也是著名的三孝之乡,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的故事广为传诵,三孝之乡光芒照耀下的众多古今孝友是望江人民的骄傲,也是望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寻访乡贤孝友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规律:人成于贤,必始于孝、始于学、始于奋斗;闻名乡里,必立身正德、倾心桑梓。古往今来的望江乡贤在相同的成功道路上演绎了不同的人生精彩,又以回报家乡的不同方式给了家乡人民同样的启示:那就是,富贵不可长宜子孙,但精神可以;史书未必能承载每位贤达,但人心能够。乡贤们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立德立言、立身兴业、成名成家,成为家乡的骄傲与倚仗的发展势能,也成为家乡后世的人生楷模。他们是望江记忆,也终将是望江未来。留住记忆,憧憬未来,对乡贤孝友这个特殊群体与社会现象加以研究分析,并就落实县委“两个望江”理念、放大乡贤效应以及培育新乡贤群体向大会提出建议。

一、开展专业领域研究,定义望江乡贤和孝文化。乡贤和孝文化是望江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是今古贤良积淀下来的望江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乡贤和孝文化研究以乡贤及其成长、发展、报答乡梓的人生轨迹为基本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乡贤以及乡贤群体孕育、成长规律,延伸研究乡贤与乡村振兴、社会建设以及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等等。一要精准确定对象,开展望江乡贤和孝文化研究。作为地方文化标记,乡贤和孝文化是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首先要细致研究望江历史上有记载的乡贤孝友个体,包括政治家、文化名人、教育家、企业家及其他社会名流。其次要研究乡贤和孝文化遗产,包括名人故居、墓地和有关纪念设施、文献资料等。同时还要从个体研究中找出乡贤孝友群体的孕育、成长规律,积极定义新时代新乡贤群体,跟进研究新时代涌现出的孝亲友悌的先进典型。县名曾为义乡,望江人任侠尚义、敢做敢当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一斑。或以文名、或以政显、或以德彰、或以孝闻、或以商达,乡贤是新时代望江精神道义层面的基石,研究他们,是具象化望江精神的基础工程,是传承与发扬望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更是助推现代化美好望江建设的必由路径。二要整合研究各类资源,成立望江乡贤和孝文化研究会。整合现有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研究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不同机构间的协作,开展对望江乡贤和孝文化的研究。建议乡贤和孝文化研究会作为社会团体,在按有关规定经民政部门登记后,着力协调推动各文化文史研究机构职能融合与人员协作。相关机构在研究会的统一协调下,充分吸纳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社会组织和人员,形成研究合力,以研究对象和研究项目为核心,为望江乡贤和孝文化研究定向、夯基、杵柱、架梁。要坚持高处站位、高位推动、高能投入,把组织建实,出研究成果。三要强化研究成果运用,服务望江经济社会发展。乡贤和孝文化研究成果既是望江精神的物化,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势能。对乡贤尤其是近代及当代乡贤个体的研究,能够发现其成长规律,系牢乡贤或其后人与家乡的乡情纽带。同时,从乡贤个体研究中得出环境对本土居民成长成才影响结论,为当前本土人才培养提供优选方案。要通过对当代乡贤的研究,努力聚焦更多发展资源,助推现代化美好望江建设。

二、放大乡贤效应,呵护乡贤群体。乡贤是不同时期望江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但更多是其自身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使然。乡贤效应首先是引领效应,后世从乡贤的成长中汲取人生智慧,从乡贤回报乡梓获取赞誉的过程中明晰人生目标,从当代乡贤的直接引领下获得人生的成就。一要放大乡贤效应。要将乡贤文化的研究成果及时通过各种媒质散播出去,让青少年受教育,让事业上升期的望江人受鼓舞、受激励,让身居乡间的父老为他们骄傲、自豪。二要出台措施,更好呵护乡贤群体。让乡贤在事业成功时收获家乡的祝福,在人生偶遇低谷时收到家乡暖心的关怀。要通过礼遇乡贤,让他们对家乡始终心存感念与怀想,始终心存回报乡梓的衷情与热望,为望江发展蓄积更多精神动能。要通过包容乡贤,让他们在处理家乡与事业的关系中有更为理性的取舍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乡愁与当下之间从容行走。

三、善用成长规律,培育时代乡贤。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以升学、外出务工等形式大量外流,农村人才尤其是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才流失严重,基层自我管理机制限于人员因素运行不畅。解决乡贤群体培育县内外“两头不误”问题,一要办好高质量的教育,为年轻一代提供人生梦想发射场。把输送更多名校学子永远作为教育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把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作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拥堵问题的药方,培养一大批拥有工匠精神、具备工匠技能的新时代劳动者。二要以“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为切入点,推动更多人力、智力、资金回归家乡,壮大基层发展和社会治理力量。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印发的《“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不仅直接拿出鼓励大学生、能人、农民工和企业家回乡建设的实招,同时更多释放了中央对利用乡贤资源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强烈信号。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尤其与乡贤回归联系密切,要勇敢地破除陈旧体制的禁锢,推深做实“望江人•桑梓情,共识共为促振兴”工程,把引凤还巢作为一个常态化工作来抓,让乡贤乐意回归、归而有得,让家乡从乡贤回归中有失而复得、得倍偿失的获得感。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电话(传真)0556-7171004   电子邮箱:wjzx7171004@163.com